2010秋西北游 之十七
敦煌
11:30 开车离开嘉峪关往西北方向进发。上连(连云港)霍(新疆霍尔果斯)高速,经过玉门关后到瓜州,距离约 255 公里,下高速走 313 国道下午三点多来到甘肃敦煌。入住网订的敦煌饭店,每晚 138 元。
敦煌只是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 —— 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 敦煌石窟 ”、“ 敦煌壁画” 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休息至下午五点,看看窗外白杨树后的日头渐斜,出门开车到离市区不远的月牙泉和鸣沙山景区。一道关闸挡住前路——交月牙泉村买路停车费 20 元,门票 120 元 / 人。坐骆驼前往约 200 米 远的景点 80 元 / 人/ 匹;坐电瓶车 10 元 / 人。
酒泉地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寒冷,降水奇缺。戈壁滩长着一团团极其耐寒耐旱的骆驼刺草。
离开酒泉上连(连云港)霍(新疆霍尔果斯)高速,开始风沿路景还不错,继续向前可就是大漠苍苍,沙砾侵天涯了。
经过新上马的风力发电基地
远处是雅丹地貌奇观
鸣沙山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五公里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沙峰起伏,人们顺坡滑落便会发出轰鸣声,称为“ 沙岭晴鸣 ”,是敦煌八景之一。鸣沙山延绵 40 千米 ,南北宽 20 千米,最高峰 170 多米,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
踏着厚厚软软带有阳光温热的细沙,一脚高一脚低匆匆赶往月牙泉。一汪形似新月清澈见底的泉水被几座高高起伏的沙山所环抱,长着芦苇的泉边沙坡上有几座古香古色亭台楼阁,老 B 一眼就看出破绽——水泥砖柱。
原来文革期间已全部遭到毁坏,这些都是近年所建的仿古建筑物。 18 年前狮子曾到此一游,那时泉边尽是茂密如墙的芦苇,而今黄沙已逼近泉边,水面变得更小,要围栏挡流沙,而对面的鸣沙山立牌禁止游人攀爬 ……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大门,门票120元/人。
傍晚六点多了,火辣辣的太阳还高挂天上。
起伏的沙山上有几个小黑点蠕动,那是游人在攀爬。
大漠驼铃响
夕阳照芦花。月牙泉附近有一个人工湖,是为拯救干涸的月牙泉而挖建。
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 。
鸣沙山已经形成3000多年,而鸣沙的记载也由来已久。 至于沙山为何会响?学者解答必须有三个先决条件:1. 沙丘高大陡峭;2.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3.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敦煌的鸣沙山正好具备以上条件。不过现真正的鸣沙山已不准攀登,游人可上的沙山是不可能发出那种神奇响声的。
月牙泉边新建起了亭台楼榭,原有文物建筑全毁于愚昧无知疯狂的“文革”中了。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沙夹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 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实在令人称奇。
然而事实真相却让我们揪心,月牙泉就要消失了,这个沙泉共生的天然奇迹,在鸣沙山的怀抱中,已经安然渡过了数千年的岁月,现却面临干涸的危险。由于近几十年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使得月牙泉水位连年下降。
1830年敦煌县志中绘制的月牙晓徹图显示,当年泉边有一百多座庙宇,游人络绎不绝;清代文献记载月牙泉“能跑大船”;二十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50年代末,月牙泉仍保持着大面积的水域,水面二十多亩,七米多深; 70年代,月牙泉水还足以灌溉农田,但水位已经开始下降;到 80 年代中期,水位比1960年下降了6米;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2001年6月15号,月牙泉整个湖底露出来;经过近年治理,目前水位基本保持30公分。
自1986年开始,敦煌人拉开了拯救月牙泉的序幕。首先在月牙泉的周边修了一个人工湖,把党河水引到人工湖来,再从人工湖水引到月牙泉—— 失败;清理湖底淤泥,疏通泉眼 ——失败;建立渗水池,渗水池开闸 + 灌溉用水,定期给月牙泉补水——正在实施中。
今天的牙泉水全靠人为补灌,为保持这浅浅清澈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真是:破坏容易恢复难!我们不愿看到月牙泉这一世界级自然遗产从今消失,希望这大自然的美景能够代代相传。
红衣狮子开始登沙山
狮子脱鞋脱袜信心百倍光脚丫登沙山,松软沙中行进异常艰难,深一步浅一步上前一步陷落大半步,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到离峰顶还有十来米时已上气不接下气,深陷沙中的双腿发软无力两眼发直,实在无法挪步了。
但想到应该是自己这辈子最后一次爬鸣沙山了,稍作休息鼓起勇气继续努力。最后手脚并用连滚带爬登上沙山之巅(名副其实爬山,不止自己一个),终于看到那一刻:温柔妩媚的红日渐渐融入天边彩霞、沉落在线条优美连绵起伏的沙山下。
清冷碧蓝的天空挂着弯弯峨眉月,日落后沙漠气温骤然下降,阵阵寒意从脚板底下升起。俗话道:上山难下山易,不过沙山又是另一回事了。扬起阵阵沙尘,只见狮子手舞足蹈如腾云驾雾的仙人从山顶飞滑下来,嘿,实在潇洒很爽呢!
要像我们的老祖先那样,手脚并用才能登上峰顶。
彩霞漫天,太阳渐渐沉到沙山后面了。
狮子张开手臂开心大声叫着笑着,一边飞快地从山上滑到山脚。
印象中的敦煌和眼前的繁华完全不一样,走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中,实在难以想象到这里竟是偏远的边陲小城!冲洗着白哗哗的冷热水,更无法想到这里是缺水干旱的大沙漠。
开车到城南的《白马塔》,门票 15 元,老 B 拒进,狮子花 10 元(学生优惠价)内进,瞻仰了这座已有 1600 多年历史的古塔。感觉似曾相识,想起确是旧地重游,当年还花5元买了一个所谓的红玛瑙小吊坠呢(何仙姑还记得吗?)。
史书记载鸣沙山下 “ 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 ”,卖门票中年妇人告知,小时候常结伴到月牙泉边玩耍捉鱼,如今泉水干涸,全靠外面引水渗入 ……. 悲哀!不知是自然气候变化带来的天灾还是人为之祸 ?
白马塔四周绿野碧树、青瓦幽舍,微风吹来铎铃声声,实为敦煌又一佳景。 不过除了收门票的妇女外空无一人。看来是个人承包,即使收10元多少也有得赚。
白马塔建于公元386年,相传是北凉时高僧鸠摩罗什东传佛教,路经敦煌城,为纪念死去的白马而修建的。
白塔具有明代喇嘛塔的风格,塔有9层,高12米、直径约7米,建筑结构为土坯垒砌,中为立柱,外面涂以草泥、 石灰。
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 敦,大也;煌,盛也”。这个靠近沙漠戈壁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 此时太阳高挂,顺道乡间走走。
宽而浅的党河全断流了,河床裸露大大小小的卵石,地里庄稼已收割运走,只有棉田干枯的枝头还挂着白花花裂口的棉桃。走下田帮老农摘棉花并闲聊:两个孩儿外出打工,剩老两口种几亩棉田,每斤售价 5 元,一年卖棉可获利一万多元,种粮食蔬菜自足,养10多头羊 …… 如今实施农业优惠政策,免交公粮后感觉日子好过多了。
中国的农民实在可爱又可悲,“面对黄土背向天”,千百年来流血流汗被欺辱压榨,为轮番掌权者及养活国人辛劳付出一切,而得到的却是那么微薄。要知道现卖的棉花已是天价了( 2010 年 12 月 11 日 报价: 甘肃敦煌 329 棉花 / 细绒棉 / 吨 28600 元)。
干涸的党河
据2010年12月08日酒泉日报讯:近年来,敦煌市按照“引水入河,蓄水造景,生态环保,清浑分治”的要求,将水利防洪工程与景观、生态、节水相结合,投资亿元,建成了长3.6公里、水域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党河风情线。
在风情线上,先后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河中音乐喷泉、首家水幕电影;设计制作了我国第一家室外手模印墙;完成了全省最长的室外健身长廊;建成了10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和独具特色的月泉、飞天两大广场;完成了夜景灯光设置、两岸园林小品以及10座现代时尚的水中膜结构亭,18处古色古香汉唐风格的临河观景楼亭......
老农夫妇正手不停地摘棉花。只要能丰衣足食,少点折腾,老百姓就很知足了。
党河畔,秋收已过,地里只有残留的玉米叶梗。
远处是与鸣沙山连成一片的沙山
敦煌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