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中东欧懒人游 10 塔林-里加


 

2016-10-21 周五 多云  

清晨,窗外云彩绯红泛霞光,多日晴空今天有些意外。果然,不久厚云堆积含雨低徊,天阴地暗感觉特别冷。

海风猛烈,眼前一切显得黯淡灰蒙,天有不测之风云,昨日塔尔图的阳光多明丽啊。爱沙尼亚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湖泊岛屿星罗棋布,中世纪古城堡、国家公园、海边度假胜地都是游客不容错过的地方。吃早餐上网微信浏览信息查询下站里加住宿信息, 12点出动,既来之再次去看看塔林古城的白天风光。

东城门,塔林古城和新城的交接处,仿佛打开一扇通向中世纪大门。塔林,位于爱沙尼亚北部波罗的海岸边,一个石灰岩悬崖贯穿整个城市。

 

从这个角度看市政厅钟楼,觉得就像个火箭发射塔。10世纪时芬兰乌格尔族居民在通匹亚白垩高原上建造了一座要塞,塔林即由此而来,1219年丹麦人在塔林建起了第一座教堂。

 

到了13世纪中叶,塔林老城区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是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的聚集地,著名城堡托姆别阿就坐落在上城。下城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地,拉科雅广场属于下城区。

 

后查阅资料,广场上附近还有著名的大药店、博物馆、修道院等值得一看的景点。

 

塔林的精华在于老城区,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铭刻着波罗的海漫长历史的深深铬印,有城墙、碉堡、广场、教堂、修道院、彼得大帝的行宫、古老行业街道等等的古城区。

 

二战时期被苏军炸毁的圣尼古拉斯教堂,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艰难修复部分,如今成为博物馆。

 

教堂广场前,老B被几块镶嵌石墙上的不锈钢版片吸引,上面图文记载了古城近代的变迁,确凿陈述在1944年3月苏军的空袭下500多无辜平民、100多士兵被炸死、5000座房屋被炸毁,2万多人无家可归,同时圣尼古拉斯教堂也严重被毁。这段悲催历史后经我们网上查找资料得以核实。

 

与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命运一样,爱沙尼亚历史上长期被列强欺凌,多次被进攻、洗劫、毁灭、瓜分和掠夺。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等占领和统治。从1710年开始,爱沙尼亚便受沙俄统治长达200多年。

 

1918年2月爱沙尼亚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次日,德军占领塔林。同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不久又占领者宣布投降。苏维埃俄国借此宣布对爱沙尼亚拥有主权,试图收回这片割让给德国的领土。1939年8月二战爆发前夕,苏联和德国签订秘密条约将爱沙尼亚划入苏联势力范围,随后苏兵占领爱沙尼亚全境,逮捕政府官员废除宪法建立共产党政府。1941年6月爱沙尼亚被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41年6月德国军队突然大举进攻苏联,并攻占了爱沙尼亚全境。爱沙尼亚人视德国军队为“解放者”积极与其展开合作,他们的行为后来受到苏联的严惩报复。苏联空军对塔林进行密集疯狂的轰炸,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

 

战后苏联调整了加盟共和国的边界,把爱沙尼亚部分领土转给了俄罗斯。从1949年5月起,苏联开始向西伯利亚流放爱沙尼亚人,并迁入俄罗斯人,以改变该共和国的人口构成,然而爱沙尼亚人民不愿屈服。他们认为:德国统治带给这片土地是先进的文化,建立了文明的社会秩序,而沙皇俄国和苏联对波罗的海沿岸的占领是在近代强权欺骗强迫下进行的。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位于塔林图姆皮城堡上方,是一座建于19世纪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以13世纪抗击条顿骑士团入侵的将军而命名。随着爱沙尼亚并入俄罗斯版图及大量俄罗斯人的迁入,洋葱头应运而生茁壮成长。

 

根据资料史实记载,13世纪时塔林就有东正教存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在末代沙皇尼古拉2世时竣工,时间推估约在1900年左右。

 

属于传统俄罗斯穹顶式东正教堂免费参观,教堂共5个黑色洋葱头圆顶,配上金色双十字架尖顶,气派非凡。正面装饰黄金马赛克圣母与圣子像,教堂5个圆顶共装置11座铜钟,其中最大的重达16公吨,是全爱沙尼亚最大的,教堂内部装饰俭朴庄严,除了2个硕大的烛台以外,几乎没有任何豪华装饰。

 

战后塔林得以重建,大部分的中世纪老城区依然维持原来的魅力。800多年前中世纪保留下来的古老城墙,是塔林旅游的最靓丽风景,人们总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到了教堂和城墙根下。

 

古城人性化地设置多个观景台。几天的旅游所见和查阅资料感觉:波罗的海三国中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更倾向于西方文明,人民也更平和,经济最发达,而立陶宛人争取独立的反抗精神更为刚烈不屈。波罗的海人似乎“记仇”,念念不忘国土被侵略瓜分人们被欺凌奴役的历史耻辱,相反,天朝之国有意无意隐瞒历史真相,国人集体患“健忘症” ……。

 

潇潇细雨中我们来到上城的观景台,眼前就是塔林最经典壮观的古城全景。远处海天一色灰蒙蒙的波罗的海,近处橙色一片红海洋屋顶,间中穿插直上云天的尖塔、圆塔、洋葱头——可惜老天爷不合作!赞叹之余不由想起广州老城被拆除彻底消失的许多老建筑.....

 

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富裕之国,1991年8月苏联发生政变,爱沙尼亚次日即宣布独立。苏联1991年9月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的独立,俄罗斯军队1994年全部撤出爱沙尼亚领土。爱沙尼亚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7年12月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2011年1月爱沙尼亚正式加入欧元区,成为欧元区第17个国家。

 

目前爱沙尼亚经济高速增长,资讯科技较发达,人民生活富足,因而又被誉为“波罗的海之虎”,世界银行将爱沙尼亚列为高收入国家。

 

事实胜于雄辩,波罗的海三国通过他们多灾多难的曲折坎坷命运,已将人民的选择结局告诉了世界。

 

数百年来,塔林的各种教堂尽管经过了不断的改建,遭受了火与战争的劫掠甚至毁灭,仍保持了它们卓越的风采,保留了表明其政治经济历史的最显著的特征和风格,塔林无愧是北欧中世纪商业城市的优秀典范。

 

天空阴霾,饥寒交迫疲惫兴致全无,几个景点走了一圈赶紧返回。在城东门的西餐厅解决肚子问题,热可可+果仁蛋糕,面包+杂菜沙拉,共付8.5欧元。平加靓!在国内旅游景点不狠宰你就怪啦。弹绝粮尽要补仓到大超市购物,经过比较:波罗的海三国中爱沙尼亚塔林的物价最贵。

 

回到温暖的临时家,上网休息,晚上9点多,两人全身裹得厚厚实实到附近海港码头溜达。塔林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之间隔80公里宽的芬兰湾,许多豪华巨轮在此停泊游客上岸游玩观光,我们对游轮已不感兴趣了,等老得走不动时再坐船逛世界吧。

 

晚上预订最后两站住宿:24-25日(2晚)立陶宛克莱佩达、26日(1晚)特拉凯。相比之下波罗的海住宿太便宜了! 27日上午直接开车到维尔纽斯机场,飞奥地利维也纳,飞返中国!

 

016-10-22 周六 多云

 

离开塔林,路上见到这些丑陋眼熟的“苏式” 建筑,那是社会主义苏联时代的纪念物。上午11点半出发,开始了中东欧旅游的返程路。从波罗的海北端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向南偏西的拉脱维亚首都里加(Riga)进发,全程308公里。

 

走过很长一段沿海公路,松林和白桦林夹道,这是一条不同寻常的波罗的海独立之路(Baltic way)。

 

1989年8月23日,立陶宛首先揭竿而起掀起反苏的独立运动,并联合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举行和平示威,约有200万人手牵手组成一个长达650公里的人链,连接波罗的海三国首都维尔纽斯、里加、塔林。

示威让世界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不幸遭遇——50年前的1939年8月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三国从此被苏联占领。这是波罗的海三国为追求脱离苏联统治、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场景震撼牵动人心,国内外影响深远。6个月后立陶宛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脱离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一年后的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镰刀斧头图案苏联国旗徐徐降下,苏联帝国解体,紧接着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获得了独立自由。

 

波罗的海海滩。北风呼呼吹黄沙枯草乱,空荡荡的沙滩仅有一两个人,赶紧走人。

 

进入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区。拉脱维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海湾,最早是沃利尼亚人居住之地,由德国商人和宗教军团建设出了现代国家的雏形,后历经波兰、波兰立陶宛联邦、瑞典、俄国、德国和苏联的统治,1991年苏联解体拉脱维亚即时宣布独立,并在2004年加入了欧盟,首都里加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大的城市。

 

下午四点半来到里加的预订公寓,很让人惊喜!足有60多平米的大套间(114欧元/两晚,另交停车费20欧元)!新装修简约实用,雪白的床上用品和洗漱毛巾,尤其可以床上打滚的2米宽大床!回想这趟出游多次被迫睡窄床,呵呵,终于可以睡个好觉啦。

 

接待我们的是位标准帅哥,公司实行酒店式管理与家庭式水平确实不一样,或许今后民宿会从单打一逐步走向具有一定规模、实施现代化管理的模式。

 

趁天未黑,在手机导航下沿大街步行到不远的里加古城。

 

寒风呼啸,不到六点天很快全黑了,街道行人稀少餐厅冷冷清清,我们加快脚步返回公寓,将布莱德前往什克菲亚洛卡小城途中,农家女主人送的小南瓜当作晚饭,把瓜籽风干好带回国呢。

 

这两日里加天气多云有雨,拍摄没啥希望了,我们对教堂管风琴演奏向往已久,打听得知多姆教堂后天中午12点有一场,决定看完表演便离开里加,也算圆梦。

 

寒夜中,依然看到一班旅游团“鸭仔”进入古城,在黑咕隆咚的“黑头屋”前听导游讲古观景。

 

多姆大教堂

 

不容小觑的里加。2013年美国杂志评选欧洲十大最美的城市,里加凭其丰富的欧洲风貌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老城区荣登榜首。

 

城市公园内的一座建筑物

 

首页 驴记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驴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