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宣科

 

早闻其大名,在丽江无人不知的宣科,被誉为“丽江三怪”之一。

大哥大嫂从上海来,说要去探望老朋友宣科。电话联系后,宣科热情邀请哥嫂到他的“宣科庄园”作客,我们也顺便一同前往开开眼界。

庄园就在离市区不远的一个半山村里 ,没有门牌号,更没我们想像中挂醒目大招牌,不过向村民打探,个个都会指路——喏,就是那个大院子!通花大铁门紧锁有红外线监控有保安人员日夜值班看守,隔门通报姓名获主人恩准后我们的汽车才得以徐徐内进。

庄园很大(后听宣科介绍这里原是一个梨园,面积足有 26 亩),夹道都是挂着青色小果的老梨树。走进园中的一座高墙围绕、四处设有监控器的大房子(由主人一手设计建造),在走廊尽头的一间宽敞明亮的书房里,我们见到了笑容满面的宣科。

在书房里,宣科向我们介绍由他主编的洛克著作《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

 

已是七十八岁的老人了,黝黑瘦小,高高颧骨,眼镜片后面大而深陷的眼晴闪着生动还带有点狡黠的光芒,虽刚病愈依然神采奕奕思路敏捷,谈笑风生中共同忆旧事。大哥和宣科相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昆明的一次音乐工作会议上,两人同住招待所的一间小房,“房里没有卫生间, 王老师戴着厚厚近视眼镜摸黑上厕所,我呢,就在房间里高喊,一路指示他左拐、右转前进 …… 哈哈哈!”

当时宣科刚结束长达二十年牢狱生活,重获自由的他正思索着如何将流传于纳西民间的古老音乐挖掘整理并弘扬光大。如今近三十年过去了,宣科梦想成真,他和他的“纳西古乐”早已名扬四海,走出丽江走出国门了。

确实是一个满腔热忱、不安于平庸、敢想敢干执着无畏,同时也很会自我炫耀作秀的绝顶聪明人。 1930年宣科出生在一个传教士家庭,童年有一个德国保姆和一个德国家庭教师,开蒙后就进入教会学校,然后再到省城昆明读书。当时的一张老照片足以证明,这位富家子对现代文明的潮流亦步亦趋,他那一身白领子翻出细格子西服的打扮在今天也是很时尚的。 1950 年解放军进入昆明,已经初露音乐才华的宣科在繁华的正义路上指挥同学高唱革命歌曲,欢呼新中国的到来,同样也有照片为证。

不过,年青热情的宣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独特的出身和性格决定了坎坷多难的人生, 1957 年被投进监狱 1987 年出狱,此时他已是年过半百了。命运的不公并没有让这位丽江纳西之子放弃他的狂妄追求,此后宣科用多年心血打造出丽江名片——纳西古乐,自己也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纳西明星。

庄园里种的向日葵在高原阳光下绽放

 

在宣科“土洋结合”的家里,墙上挂着他引以为荣的老祖宗发黄照片,宣科的父亲通晓多种语言,是第一个会说英语的纳西人,而母亲是中甸的藏族歌手。宣科及姐妹们年轻时的照片 …… 当然还少不了众多名人墨客赠送、让他脸上增辉的题词留影了,记得其中有著名国画艺术家李可染的一幅龙飞凤舞书法:“千难一易”。

宣科博学多才记性极好,现除了主力“纳西古乐”文化经营外,还抽空国内外四处游走或讲学。他为我们播放了云南偏僻贫穷山区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队演出 DVD。

和谐悠扬的旋律和美妙歌声如高古清丽的天籁之音缓缓流淌在山间田野,响彻在简朴的老教堂。歌唱者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身穿苗族土布衣, 脚蹬各色草鞋, 黑红的脸庞 布满沟沟壑壑,却露出憨厚淳朴庄重的神情,辛苦劳作粗大的双手捧着歌谱 …… 小水井苗族合唱团的前身是村唱诗班,它的成员全是虔诚的苗族基督徒。难以置信的是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政治风风雨雨,不朽的音乐居然还能流传下来!

主人率我们在他的庄园游览,夏日风和日丽满园翠绿,杂草茂盛蔷薇大丽花争相吐艳。住房旁一个没有蓄水的大游泳池,蓝色白色瓷片铺设,白晃晃的不锈钢围栏,这在高原区的丽江地区很罕见了,据说是宣科爱女专用。一座小巧精致凉亭立在池边,那是为纪念其父宣明德所建。庄园有一个人工湖(或说大池塘),堤边垂柳依依,微风吹来水面泛起涟漪。

最豪气的是矗立在园中的一个现代化私人音乐厅,名曰:纳西古乐展演厅,里面设备齐全,舞台上还摆放一架音质颇好的钢琴(同行的上海朋友即兴弹奏一曲)。音乐厅花了上百万才完工, 虽然门庭荒草萋萋,目前使用还很少,不过我们估计是为不久的商业演出作准备。

 

作为在国内由私人投资建设的展演厅,确实很有气派。

据说展演厅也是由宣科主理工程设计及装修,甚至连大堂内摆设的一尊被他称作“维纳斯”的天然石,都是自己亲自选购回来的。

庄园内纪念其父的凉亭

 

真是名副其实财大气粗的现代大地主了!中午时分和宣科老人握手告别互道珍重,他叮嘱我们晚上一定到丽江古城观赏“纳西古乐”演出。

大研纳西古乐会馆人声鼎沸,又是满场,价格不菲( 120 元 -160 元,宣科请我们免费观赏),游客们均以好奇之心准备亲耳聆听由宣科先生亲自主持的纳西古乐演奏。

纳西庭院改建的演出大厅四周挂满了各式各样蒙尘褪色的锦旗和横幅,入口处更是挂满了领导、名人来访的大幅照片,一切都展示着宣科和纳西古乐的神奇与创举,感觉有点乡土俗气。而舞台正上方一排大小不一黑白照片,据说全是古乐会已作古老艺人遗像,更是有些阴森神秘。

八点正,当那些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高龄演奏者们(好些七、八十岁)身着传统长袍颤抖抖走上舞台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而随着一声苍老沙哑的吟唱和一记悠长开场锣,全场鼓乐齐鸣气势磅礴,唐朝皇帝李隆基写的古曲《八卦》拉开了今晚演出的序幕。

 

演出舞台。难得一见的古怪乐器道具和大小规格不一的雕花木椅,都传递着一个信息——古老残旧。

老艺人个个面无表情弹奏古乐,不过站立演唱的女子倒是音色清丽,歌声婉转动人。

戴墨镜的老人已双目失明,正用纳西语吟唱《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下半场时宣科终于出场亮相了。没有穿蓝色长褂,还是上午我们见面时的那套便服——拉链厚棉夹衣和一条灰蓝牛仔裤。只见他手持麦克风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流畅的英语、普通话穿插并用,幽默、诙谐风趣,尖锐明理夸张,话题谈古论今上至世界大事天文地理下至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听客不时出乎意外目瞪口呆、不时若有所思恍然大悟,更多的是忍俊不住的捧腹大笑 ……

宣科妙趣横生的“脱口秀”是欣赏纳西古乐的一道招牌菜, 尤其是鬼佬,听着“鬼才”用流利熟悉英语讲解中国古乐,海阔天空车天车地,个个如痴如醉还发出阵阵会心畅快的笑声。

据介绍, 所谓 “ 纳西古乐 ”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作为《安魂曲》的《白沙细乐》,今已濒于泯灭;其二是丽江洞经音乐,它是自明、清以来从中原逐渐引进、并植根于纳西族的文化阶层中。说实在,相信在座能听得懂千年前古乐者甚少,而看着那些连走路都要人搀扶、闭目养神面无表情的老者,听众也会不由自主跟随缓慢节拍悠长的催眠古乐而昏昏欲睡了。

 

宣科的“脱口秀”总是当晚演出的最精彩亮点

 

与身后的那些木讷的老者相比,宣科的演讲声情并茂,鼓惑人心很有煽动性。

 

不到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了,宣科特地送哥嫂及我们礼物——书:《宣科与纳西古乐》、 光碟:《纳西古乐》。见门口柜台购书者众,我们也买了一本由美籍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 . 洛克 1945 年夏所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人民币 166 元,真实完整地介绍了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中云南西边部、西康、西藏和四川南部的纳西人所居住的地区,很为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而敬佩)。转身想向宣科告别,只见舞台侧的老人被热情踊跃的中外“粉丝”团团围住,正口不停、手不停忙着为他们签名 …… 呵呵。

有人有把宣科誉为旷世奇才, 有人把他说成骗人鬼才,看来无论是褒或是贬,宣科照样有滋有味地活着,有声有色地做自己所热衷的事。应该说,宣科是一个事业(商业)成功人士。

   

写于 2008 年 9 月 9 日 丽江束河如意坊

 

首页 驴记

 

首页

驴记